工会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会新闻 > 正文

【树身边榜样•展西音风采】征文选登|讲述档案故事,传承优良传统

发布日期:2019-04-20    作者:     来源:工会     点击:85

讲述档案故事,传承优良传统

综合档案室  陈秀   

档案是历史的记载,是人类历史足迹的见证。   

今年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华诞,十月十八日是我校建校七十周年的好日子。在筹备七十年校庆的工作中,我有幸参与了《校史人物传略》资料的查阅、收集、整理工作。翻阅着那一册册厚重的个人档案,我仿佛看到了学校建立之初物资设备、教学师资极度匮乏窘迫状况,体会到了老一辈西音人为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不怕困难、埋头苦干的艰辛历程。他们不怕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的精神,激励和鞭策着我们新一代西音人继承优良传统,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1949年7月,原在山西的“西北艺术学校”(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西渡黄河,到达西安南郊兴国寺,成立“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贺龙元帅担任西北军政大学校长)这所学校是为解放大西北战略培养文艺干部应运而生的。1950年改建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设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民族艺术等五个系;1953年奉文化部令学院改称为 “西北艺术专科学校”;195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音乐、美术两系分别建校,音乐系改建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1957年学院整体搬迁至西安市南郊雁塔区长安中路现址;1960年8月正式定名为西安音乐学院,1971年9月3日与西安美术学院合并改为中等专业学校,更名陕西省艺术学校(音乐系);1973年9月20日恢复大学学制,更名为陕西省艺术学院(音乐系);1980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西安音乐学院建制。   

1950年我校刚刚由短训班性质的部队艺术学校转为有规定学制的西北人民艺术学院,处在向正规化过渡的起步阶段,学校各个专业都缺乏师资。这个时期北京、上海等地的中青年音乐专业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志愿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支援大西北,来我校任教。张咏真先生从上海市立务本女中教导员兼政治、音乐课教师岗位上于1951年元月调我院任教;1943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刘国瑞先生1950年9月来到西北艺术学院工作;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毕业生林芳、作曲专业曾慧灵来校任教;曾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专业,新中国成立时合校到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继续学习的王宗德先生,1953年毕业后到我院音乐系任教小提琴专业;上海钢琴调律、修理师朱根祥老先生等也在这个时期来校工作。   

‍   

刘国瑞同志1950年9月来我校工作,那时学校钢琴乐谱极度缺乏,他主动把自己当年从沦陷区带出来的许多音乐书籍、教材赠给学校,以补充学校钢琴教材之不足。在教学上既担任钢琴专业教学,又承担各类钢琴必修课的教学,黙黙地完成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平时言语很少,但对学生及学校财产责任,毫不含糊,学生上他专业课时亲切认真,态度和蔼,为了保护钢琴机体,他严肃认真,令学生必须洗净手再弹钢琴。编写师范系钢琴课教学大纲、《钢琴教材》、《风琴教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使用。    

张咏真同志1951年元月调我校任教。当时听说从上海来了一位教师,大家欣喜地前去迎接,她那文静诚挚而又热情洋溢的性格,令人难忘。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既担任钢琴、合唱指挥、乐理、和声好几门课的教学工作,还要做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参加建校劳动等系里的活动。真让人难以想象她是怎样度过那段艰苦岁月的。在教学上耐心细致,而且以教师和母亲特有的敏感,周详的关心学生思想和生活,对一些好学而又家贫的学生,她常从自己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为他们代买乐谱教材。百忙之中她还挤出时间撰写并发表《向波兰钢琴家学习的几点收获》、《毛泽东的旗帜》等文章,编写《钢琴教材》、《风琴教材》用于教学。   

1951年8月我校音乐系迎来了两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毕业生,钢琴系林芳和作曲系曾慧灵同志。她们是以后陆续来自中央、上海等音乐院校一大批毕业生中的先锋,也是我校第一代受过正规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青年教师。   

林芳、曾慧灵两位的任教,为学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带来一缕新风,一种活力。在她们身上,洋溢着那个时期大学生志在四方和为祖国音乐事业甘于奉献的襟怀,令人高兴的是,她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思想,系统、规范的教材与教学方法。   

林芳带来的大量钢琴练习曲、乐曲极大地丰富了钢琴教材的内容,数量也比原来扩大了好多倍。其中,巴赫平均律曲集、创意曲和小奏鸣曲等引入,填补了以往教学中的空白;她对基本功、基础练习的高度重视和精采的课堂示范也使学生们眼界大开、耳目一新。   

林芳对视唱练耳课程建设的杰出贡献比起她的钢琴教学也毫不无逊色。她改变了之前视唱练耳课教学只是以民歌为主的简谱记谱练习,而代之以系统、先进的法国体系教材和多样、准确的训练方法,把这门课程真正建设成了专业共同基础课,使之与整个音乐系各专业的训练相衔接、相促进,其影响至为深远。   

王宗德先生1953年从天津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到我校音乐系任教小提琴专业,对我校创建时期的小提琴专业教学向正规化过渡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王宗德先生熟悉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整套教材教法,刚一到校就与另外一名前辈许涛天先生共同承担起本科和新成立的附中小提琴专业全部的教学任务,建立了正规的小提琴专业教学体系,使我院的小提琴教学很快与全国兄弟音乐院校同专业教学体系和方法接轨,奠定了我校小提琴学科基础建设。   

朱根祥先生1956年为支援大西北建设,从上海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只身来到我校,克服生活等方面的许多困难,全身心投入工作,很快建立起了钢琴修理室,并开始培养钢琴调音修理徒弟,有力的保证了学校教学钢琴的健康运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全校只有六架钢琴,要应付近百人的课堂教学、练琴、练声等,从早到晚,人换琴不换,几架老旧钢琴根本经不起那样高负荷的运转,没几个月,钢琴不是这个跑调,就是那个琴键弹不起来,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朱根祥先生作为第一个来自上海的钢琴修理师,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些有多种病情的钢琴全部修好。之后学校发展很快,钢琴也急需增加,那时还没有国产琴,也不能由国外进货买新琴,只能在全国各地搜罗旧琴,它们的原产地来自英、俄、美、德等国家,而且琴的型号、规格五花八门,有的已经服役三、四十年,这样的琴不经调音修理是不能使用的,学校只好再请朱根祥先生。这样他每年都要来我校两三个月修理钢琴。但他回到上海后,谁又能保证这些老旧钢琴能健康运行,于是我校决定邀请朱根祥先生来校工作。   

在我校初创时期,这些老前辈的到来,为我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仁爱的心灵,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了一批批音乐专业人才。这些老前辈“文革”中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和迫害,但他们毅然顽强地坚守在党的音乐教育事业上,现在虽已驾鹤西去,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事迹,值得后来者铭记和学习。   

我校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为陕西和西北地区高等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有效的工作;为西北、全国乃至世界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现今学校早已旧貌换新颜,高楼代替了窑洞,精印出版的书谱代替了手抄油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创业维艰,传统不忘。档案让我们见证学校开创之初开拓者的足迹,让我们永远铭记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育传统,让我们不论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学会坚韧不拔、胸襟开阔、努力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壮大、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9年4月16日   

刘国瑞   

张咏真   

王宗德

  

王宗德   

朱根祥